智能建造系简介
团队目标:“智能建造”教学团队秉承“校企协同、数字驱动”理念,深耕智能建造领域前沿。团队始终践行培养具有数字化技术能力、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智能建造专业人才!
一、科学定位与顶层设计
1. 明确学科定位:智能建造系立足土木工程的行业属性,突出“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特色,形成了以工程实践为导向、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的交叉学科体系。
2. 强化顶层规划:制定了学科发展路线图,明确短期建设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规划,实现了从“专业建设”到“学科引领”的升级。
3. 凝练特色方向:聚焦了建筑工业化、BIM/GIS一体化、智能感知与运维、数字孪生施工等核心研究方向,形成了“智能建造+”的学科标签。
二、强化科研创新与产学融合
1. 打造科研高地:依托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,建设了智能建造实验室等科研平台,推动了高水平论文与专利产出。
2. 深化产学研协同:与大型施工企业、智能装备企业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,形成了工程应用示范基地,实现科研成果的工程转化。
3.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:围绕施工自动化、建筑机器人、智能监测与运维决策等关键环节,攻关自主算法与核心装备。
三、优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
1. 课程体系融合:构建了“土木工程+信息技术+管理科学”的课程群,形成了跨学科的知识链条。
2. 强化实践教学:依托智慧工地、虚拟仿真平台和智能运维实训台,构建了全过程、可视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。
3. 多层次培养体系:建立本科—硕士的贯通培养机制,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、创新能力与智能思维。
四、建设高水平师资与科研团队
1. 引育并举:引进了具有智能建造、人工智能、数据科学背景的青年才俊,同时培养现有土木教师的智能化转型能力。
2. 形成梯队结构:构建了由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青年教师组成的复合型团队,保持学科的持续创新力。
3. 促进交叉融合:鼓励教师跨学科研究,推动了建筑、机械、计算机等学科协同发展,形成创新生态。
五、完善平台支撑与国际交流
1. 建设科研与教学平台:构建了智慧建造仿真平台、智能运维实验室、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中心等支撑环境。
2. 推动国际合作:与海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合作课程,借鉴国际先进理念,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。
3. 强化成果转化机制:建设了校企联合创新平台,形成“科研—教学—产业”的闭环式生态体系。
智能建造系负责人:樊容
智能建造系学科带头人:李娟
智能建造系成员:李建、李娟、陈凯旋、张博华、郭敏、王宏、白志强、樊容、汪来、梁剑。


智能建造系成员简介:
团队10名成员中有6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,70%成员均具备“双师双能型”资质,多名成员拥有一级注册岩土工程师、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业资格,形成了“学术研究+工程实践”双轮驱动的创新型教学团队。团队紧密契合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战略导向,精准对接地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,在《数字化软件实训》《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》《建筑工业化建造与设计》《机械臂控制设计实训》等多门核心课程中,系统构建了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的教学体系。同时,建设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《工程制图与CAD基础》,指导学生参加BIM大赛、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大赛,获得奖项若干。